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華人宣教將啟動的神學新頁

身為華人基督徒大概都聽過一種說法,〔華人是宣教的最後一棒,因為華人遍佈世界〕,這樣的說法雖然沒有聖經根據,卻很合理。如果不談是不是最後一棒,先縮小範圍說:『21世紀將是華人宣教的世紀』大概錯不了,主要原因當然是中國大陸的崛起。

最近跟一位中國大陸學人背景的牧者談起基督教在中國,他誇張地說;光是北京的信仰翻轉恐怕就具備了馬丁路德改教的力量而其後續影響搞不好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當然是他個人觀點,但無論如何,中國基督教的發展與潛力絕對不容小覷,凡是近期去拜訪過中國教會的幾乎都會為之動容。再看看歐美背景的國家(包括紐澳)不但狂賣教堂,基督徒道德的節節敗退更令人唏噓,展望未來;宣教主力部隊確實會在華人當中,而且華人教會宣教的意識也漸漸成熟,現在海外華人教會都會利用假期回到亞洲短宣,亞洲華人教會則會開始到貧困的東南亞區域以及非洲還有以前的蘇聯等地區短宣甚至派遣宣教士常駐當地,這個趨勢將會日趨成熟。

問題是,整個時代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華人要怎麼接宣教的棒子?當宣教的棒子交到華人手中的同時,會不會觸動一種新的宣教思維進而牽動宣教背後的重要神學思考呢?筆者願以身在海外宣教的實際觀察,提出一些淺見,暫且把它稱為「逆流而上的福音新頁」。

整個近代宣教史可以很肯定地被形容為順流而下的,就是宣教國以高姿態『由上而下』地傳揚著〔神愛世人〕,不管是日不落大英帝國的宣教士或是更早的西班牙無敵艦隊都是一樣的模式,所謂高姿態就是擁有某種明顯的優勢,也許是龐大的物質資源,(經濟優勢)甚至是武力優勢(所謂洋槍大砲),但是更大的優勢是在於心理上,宣教國因為看見這些未開發國家在科技、醫療、教育、思想觀念上都遠遠落後自己,覺得應該要幫助他們,因此宣教士便前仆後繼捨棄自身優渥的條件投身這些落後的地區,過去的宣教策略大概主攻三條路線:

1. 經濟

洋人捐米、捐錢,投身慈善事業(孤兒院、殘障事工),把福音化為實際行動,大規模影響著當時的生活。(就連洋人用過的聖誕卡都是筆者小時候去兒童主日學的珍貴獎品,大人穿的內褲都是用麵粉袋做的。)影響至今,基督教的社會工作依然維持很好的口碑。

2. 教育

洋人辦學大大地改變了整個華人的知識體系(台灣的第一所學校在淡水是教會設立的),也奠定了學生事工的基礎,直到今日,學生事工還是華人基督教極為重要的一環。

3. 醫療

亞洲各地的基督教醫院可以說是宣教事工的招牌,整個基督教精神在醫學界的正面影響也持續至今。

上述三方面的貢獻是巨大到無法抹滅的,因此可以明顯地看見今天華人宣教的主流就完全拷貝這種模式,我們首先找到需要宣教的地區,一定是以貧窮落後為優先,到了當地以後就盡量在經濟、教育以及醫療上提供協助,放眼全球目前的宣教主流,這種模式的效果似乎無庸置疑。筆者也絕對肯定這個路線,過去在嘉義基督教醫院院牧部服事時也正逢嘉基去泰國宣教,同時間屏東以及其他基督教醫院都感到該是跨出宣教步伐的時候了,因此陸續在東南亞許多落後地區展開宣教的行動至今,這些宣教方向一定要持續,但是放眼全球,我們就會發現,這種單一宣教策略是不夠的而且在神學上畢竟是有爭議的。

順流而下的「福音盲點」V.S逆流而上的「福音挑戰」

順流而下的福音之所以有果效是因為傳福音的人很容易透過自身優勢讓未信者實際得到幫助進而感受到上帝的真實,並且由於施予者不求回報,更是讓人信服。但是帶著這樣的背景來傳福音,會有幾個難以避免的後遺症:

一、對愛的詮釋出現瑕疵

基督教的核心就是愛,這是沒有爭議的,但是當表達愛的人具有某些優勢的時候,愛固然會從他們願意犧牲的偉大流露出來,但是也很容易出現瑕疵,就是談到上帝的愛不免帶著種族優越感夾雜著一些憐憫與同情甚至少數人還帶著施捨的心態。當然沒有人是故意的,我們到今天還是完全尊敬佩服並感激這些宣教士的付出,但是愛裡沒有懼怕,神的愛有沒有除去我們來自歷史悲情的民族自卑感?或是夾雜著媚外崇洋的複雜情緒是值得深切探討的,更重要的是,這種反省将使得未來的宣教事工更完整地傳遞上帝那無瑕疵的愛。

二、信仰參雜了厲害關係

舊的宣教模式本意雖然是『愛』,但畢竟牽涉到太多利害關係,所以過去在台灣信基督教被稱為『吃教』,因為可以得到許多物資補給,也有部分信徒是出於對宣教士的感恩來到教會,這都會造成信仰純度的不足。回首百年來時路,這種宣教方式的利弊得失值得接棒的華人好好思考。

三、知識分子的強烈反感

這大概是宣教史最令人心痛的一頁,由於當年八國聯軍的入侵,使得宣教士背負著帝國主義的包袱,整個中國的知識份子對洋人的作為深惡痛絕,這種由上而下的宣教策略對於自尊心極強的知識份子而言確實是不可承受之輕,他們的敵意會轉變成一種社會觀感,使得老一代華人不喜歡基督教也反對兒女信主,福音後續者花了許多力氣才逐漸剷除這種當年的障礙。這樣的歷史教訓是即將接手宣教棒子的華人基督徒必須深思的。

四、福音的傳遞受到很大的限制

即使不談知識分子的反感,單是順流而下的宣教主流就已經大大限制了福音的傳遞,因為從整個過去的傳福音經驗可以輕易發現,多半是老師向學生傳福音,老闆向員工傳福音,功課好的向功課差的傳福音,收入高的向收入少的傳福音,具有知名度的影歌星或政治人物更是被視為傳福音比較有效的傳遞者,如果你沒有一些優勢在手上,基本上就沒有傳福音的本錢。這幾乎已經被今日基督徒視為理所當然,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回歸聖經,根本沒有這種事,這些思想是歷史的產物不是真理,或許接棒的華人必須勇敢地突破這種思維堡壘,否則宣教事工很難有更大的突破。

撇棄這些複雜的討論不說,華人要接手宣教最直接面對的問題說白了就是「種族歧視」,這恐怕是多數華人基督徒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因為華人接受的宣教觀念一直是順流而下的,所以我們也習慣繼續往下找,心想,當我們傳遍那些貧困的蠻荒之地(未開發國家),這就是福音傳遍地極,既然這樣,,人家感激我們都來不及,哪來的種族歧視,我們還是繼續享有「種族優勢」啊,在我們的心裡壓根就沒想到我們是否必須逆流而上。

筆者所謂逆流而上就是挑戰華人必須在我們居住地還福音的債,北美也好,歐洲也好,紐澳也好,住在這裡的華人只會愈來愈多,因為洋人的人口在減少,為了維持國家的經濟,接受移民是不得不的作法,加上網路普及,全球化已經是必然,這樣的話,各地未來主流都會是多元文化,請問,要接下宣教主流棒子的華人基督徒準備好了嗎?

準備什麼?準備迎接外國人來教會學中文?還是準備在教會開英文崇拜?這都不難,最難的是,有沒有準備好面對激烈的種族問題。

種族問題早就被未來趨勢的專家視為人類和平的最大絆腳石,問問所有旅居或是移民海外的華人,哪一個沒有嚐過【種族歧視】的苦澀,所謂〔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吃了悶虧只好認了,這是人家的地盤,但是,對基督徒而言,全地都是神的,每個民族都在彰顯生命美好的某個部分,我們敢不敢抬頭挺胸去迎接來自歷史包袱的種族歧視?當然,有人會說,種族歧視只是少數人的偏激,多數人是和善的,這一點筆者絕對同意,我們沒有必要放大難以避免的少數種族歧視情結,但是大家和平共處是一回事,你要告訴他你比他更認識上帝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了。大家可以在割草的時候揮揮手並不代表他願意去你的教會跟你一起敬拜,就算台上的講員說英文不必翻譯,他也不見得聽得下去。我們過去會為老外講中文或是閩南語用力鼓掌,你認為洋人會為華人宣教士會講英文而點頭稱許嗎?

講到上帝,他們教堂不是比我們多嗎?海外華人隨便問一個鄰居,他爺爺搞不好是牧師或是宣教士呢?他會需要我們傳福音?這就是當前整個宣教思想的盲點,筆者在紐西蘭跟omf(戴德生創立的宣教機構內地會)宣教士談話時,他們表示在東南亞向回教徒傳福音都比在紐西蘭向洋人傳福音容易。

準備接棒宣教事工的華人眾教會有沒有意識到,未來宣教的大挑戰,洋人不需要我們救濟,辦學,開醫院,他們根本沒興趣跟華人深交,請問,我們的宣教策略在哪裡?

道成肉身是基督教的精華,全能上帝化身無助的小嬰孩(請注意,不是神童喔)是否代表著上帝既是順流而下願意犧牲的,但是祂也是逆流而上,勇於挑戰的。在成為完全的人,這種毫無優勢的情況下,魔鬼才會看到打敗上帝的契機,魔鬼也以為牠在十字架上辦到了,結果卻是上帝大獲全勝。這是否也象徵華人宣教工作雖然艱困卻不是不可能?我們會在這種險峻的末日時刻啟動新的宣教策略進而揭開更多神學上的未解之密嗎?

這才是華人宣教的最大挑戰。